«

踏龙扶凤刘御大夫

牛灰灰 发布于 阅读:77


踏龙中的“龙”,乃清代乾隆皇帝;扶凤中的“凤”,乃乾隆皇帝的正宫皇后;刘御大夫乃沈丘县老城镇刘大寨村的布衣郎中。那么刘先生怎么会踏着乾隆皇帝扶着正宫娘娘呢?
原来,乾隆皇帝与其父雍正皇帝的妃子有染,其父发现后赐妃一死,乾隆于是感到惶恐郁闷,登基之后依然郁郁寡欢以致于郁结成疾,得了结食之症,遍招太医院太医,亦是无人能医。吃药不见轻,病情越来越重,以致卧床不起,所有太医均束手无策,皇太后、皇后及朝中大臣无不担忧,以至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层不详的气氛之中。于是皇太后传旨贴皇榜:让各州县推荐征召名医能师,医治乾隆之疾。刘大夫亦在被征召之内。

刘大夫乃三代祖传医生,自幼随祖父识字习医、读书采药,细心研读《本草纲目》《伤寒杂病论》,精通针灸按摩推拿之法,是方圆百里的神医(不夸张地说,相当于人们看的电视剧中的那个神医喜来乐)。当时人穷,行医乃行善之举,有穷人吃药,富人打钱之说。也就是穷人病重了去看病拿药便宜,既能治病,又能省钱,无钱的赊药或是免费。而富人看病据实收费或多收费,以抵消穷人之药费。

话说刘大夫随差人连夜赶到北京,一领小轿把刘大夫送进皇宫,饮茶吃饭,稍事休息片刻,就被人领进内宫。刘大夫看了看乾隆的面相,蜡黄无血,唇紫目赤,此时的乾隆,已是奄奄一息。刘大夫把了下脉,发现脉象虚弱,就询问了下病人的饮食起居以及用药治疗情况。听完回答,刘大夫沉吟了一会,就问管事的谁是当家的,管事的太监就指了指皇太后,刘大夫就把皇太后领到一边,先告诉皇太后病是能治,但须时日,然后话题一转,细细说了病因:此病乃郁结所致,需要用挤压按摩助药通气排便,手按不行,需用脚踩,而踩踏需妻子在旁,以壮其信心,然后辅以药物,膳食调理。皇太后听完之后,把在场的几个人叫到一边商量,其他医生都不敢治,而刘大夫既能说出病因,又能说出方法,应当让他一试。这当然是件为难之事,皇帝的位尊,平民不要说亲近,见一面都难。太医把脉需要跪着,把脉不叫把脉,叫请脉。刘大夫找到病根当然敢放开手脚看治。皇太后、太后、大臣、太医无奈,只得按刘大夫说的办,但也有不少人替他捏一把汗。万一意外,则有性命之忧,甚乃殃及全家全族。

刘大夫脱鞋上了龙床,把乾隆的上衣脱掉,让娘娘站在床边,右手扶住娘娘的肩头,左脚踩着乾隆的腹部,由上而下,至脐至胃,又由上而下,由轻到重。一开始,乾隆疼得发颤,眉头紧锁,呻吟不止。之后疼痛轻缓,眉头渐舒,再后竟然面色转红,痛止眉展。再后肠鸣腹响,打嗝放屁。这一下之后,刘大夫并没放松,又加重脚踩踏,直到乾隆打嗝连连,屁响不断,才抬脚松手,瘫坐龙床。这边乾隆舒服的要大便,喜的是朝堂上下一片欢腾,皇太后高兴得亲自给刘大夫擦汗,又连连叮嘱下人扶刘大夫下去休息。

在刘大夫精心调养下,乾隆的病渐渐好了,每天除了为乾隆诊治调药外,就在太医院看些书,与乾隆拉些家常,把乾隆的心说的活络放宽,又加上后来和珅进宫(据说和珅与雍正的妃子长得相像,是那位妃子转世),乾隆的病也就彻底痊愈了。

刘御大夫事后得知乾隆的身份后,很是惶恐,那踩踏之罪,扶娘娘之罪却是难咎的。乾隆则说是救主有功,功在社稷,不必介意。

刘大夫和乾隆的关系不必说是十分密切,于是要留刘大夫掌管太医院,而刘大夫坚决不同意,执意回家,乾隆则执意要留,刘大夫没法,只得留下,然不能只给乾隆一人看病,要到街上为贫民看病。后来,刘大夫决计做件大事:征集全国民间验方,以救治疑难杂症,救治天下贫民百姓。和乾隆一说,乾隆当即表示支持,塘报发全国。一时,各州县到民间搜集整理上送,又请各地名医进京,在太医院共商,于是一部由刘大夫主笔整理的医书编成,乾隆亲自题写了书名《民间验方汇编》,并题词:验方汇编,悬壶济安。只准救人,不准收钱。这是乾隆文治中的第二件大事,第一件是由纪晓岚编纂的《四库全书》,为我国的文化事业做出巨大贡献。第二件就是这部《民间验方汇编》,为我国医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。遗憾的是,刘大夫家规是只传子孙,不传外人。并且这部书仅印三部,刘大夫都带回了家,一部传长门,在刘大寨;一部传二门,刘腰庄;一部传三门,在今周营乡吴楼村刘庆廉手中刘庆廉死后传给堂孙刘昌岭,不知是否还全。好在刘氏子孙恪守祖训,只救人,不收银,使得后世未凭刘大夫荫蔽而开起大药铺,成为大富豪,出现大恶霸,但若真能重见天日,岂不是我沈丘人、河南人,乃至全中国人的一件大好事吗?

乾隆好了以后,正常上朝理事,闲了就和刘先生闲谈聊天,探讨养生秘诀,刘先生根据自己经验,把少食多餐,养精固本,勤动养性,多素少荤的方法倾心相传,使乾隆大大受益。据说乾隆多次往江南巡视,就是为了游山玩水,养性娱情,以至于总结出了自己的好色而不贪,好玩而不恋,好饮而不滥,好吃而不馋,好动而不累的养生秘诀,使乾隆高寿八十有余,成了历代帝王无人能及的高寿之君。
刘先生还擅长妇科,那些后宫嫔妃,为了争宠有位,都以生子为贵,纷纷请刘先生诊治,刘先生根据个人身体情况,一一给予诊治,多能达到预期效果,致使乾隆一次宠幸就能怀孕生子,就连乾隆偷情的父妃叔妾、远姨弯姑、宫娥彩女、村姑野女都能致孕,致使乾隆的儿子一百有余。

不仅如此,传说刘先生还有换胎绝技,即女胎能换男胎。这在当时无疑是件好事,而今天就有碍社会的发展了。据说刘御大夫后代有专治妇科病的,若真如此,那就是刘老先生传下来的了。
一次乾隆上朝回来,和刘御大夫闲谈,问起刘大夫家乡情景,想了解一下乡土民情,刘先生想起家乡人穷少吃的情况,想替乡亲求些情,就谨慎地说,家居偏僻,地处荒凉,二面二的夹河滩,非淹即旱,收入颇缺。原来,城关南靠泉河,北靠沙颍河,本是一个较好的平原粮仓,但官府的重赋重税,加上盘剥,使得富地变穷,人民卖儿卖女,典妻卖地。听完刘先生的这番话,乾隆当时并没说话,事后立即下旨免去沈县的赋税。据说沈丘、项城、淮阳三县的赋税,明代万历年间严嵩给免过一次,清代乾隆年间因刘御大夫给免过一次,时间不短,前边的可能不真,而这一次可能属实。致使刘大夫在民间口碑很好,沈丘人都感激刘大夫的大恩大德。

乾隆要让刘御大夫主持太医院,刘先生坚决不干,说我是草野之人,闲散惯了,回家给人治治病倒很自在,赏给金银,刘先生不要。乾隆就当着满朝文武,封为御大夫,无职无衔,见官大三级,上至宰相,下至县令狱吏、村甲保长,行见驾礼,御赐宫灯一盏,上书“朕临”,就是乾隆到了,白天打出,官吏见接;晚上打出,照接不误,见灯三刻不到,按欺君之罪办理,塘报全国,晓谕全国吏民。乾隆还规定,刘御大夫每年进京一次,住满三个月再回家,不能只住家里。这是推不掉的,一是皇帝金言玉口,不能抗旨不尊;二来为皇帝检查身体;三来也给乾隆皇帝搜集上报些乡风民情,做乾隆的耳目,了解下情。

这一年三四月间,刘御大夫自京城回家探亲,拿把雨伞,背个包裹,穿着长衫布鞋,一副游乡探亲文人打扮。走至扶沟北,看到一片大松柏树林,方圆十几里,约有几百亩之大。刘御大夫走的又热又累,又有些渴,就抬腿进了树林,看到树林里有几座大坟,心说这家坟地威风,风水也好,一定是个大户人家,就饶有兴致地绕坟转着看。一会感到有些便意,左右看看没人,就在一座大坟边解气大便来,刚刚痛痛快快地解完,人还没站起来,就听有人喊,谁恁大胆,没眼色在这屙屎?坏了我家风水咋弄?刘大夫急忙摸坷垃擦屁股,提裤子站起来,一边系腰带,一边笑着答,对不起,我不知道,在这解解手。解手?也不长眼,哪个地方不好屙?偏偏屙俺老太爷坟跟前?熏住老太爷了咋办?刘先生一听,心里咯噔一下,这人说话咋恁难听?我从生下来还没遇到过这样的事。连忙赔笑说,掌柜哩,屙罢了,我不对,以后注意不再屙这了。屙这一回也不行,吃了,不然老太爷不愿意。哪能吃呀,我盖住吧。说着就忙捧土盖屎。吃了,不吃我打着叫你吃。刘先生看那人实在太横,就陪着小心说,我捧出去行不行?不行,吃了!那人凶神恶煞的就不松口。刘大夫也真是难为到家了,就差没有跪下了,好说歹说,用手捧着自己拉的屎,送到林子外边,找个小河沟洗洗手,垂头丧气地上路了。走了几里地,向路人打听林子坟地主人,没人敢说,后来一个好心的老农告诉了他,这家主人姓曹,扶沟首富,良田千顷,恶霸一方,说先生,你屙他祖坟边上,没打你就便宜你了,过去有经商的从他坟边过都不行,货劫了,人打跑,还手甚至打人打死。有个要饭的妇女,到他府上要饭,不仅不给,还差一点被侮辱,后来到一个佃户家里要饭,佃户不敢给,而他的家丁说,给她个馍吧,反正她吃了也得屙咱地里。这个妇女羞得不行,吃了馍,憋了两天就是不解手,走了一问是曹家的地,走走问问还是曹家的地,直到第三天,约莫走了二百多里了,实在是憋不住了就解在一个沟崖边,一问还是曹家的地,这个要饭的妇女气得一头投到沟里淹死了,曹家的人反而说,吃了拉俺地里嫌亏,还喝俺的水,这一回你的肉也得上俺的地。你看这是啥世道。刘先生听的是毛骨悚然,就一路走一路打听,闷闷不乐回到家中。走一年多,一到家,阖家欢乐,刘先生也就忘却了不快,扫去了愁云,把一路受辱之事搁了起来。尤其是听说家乡免去了赋税,甚是高兴,乡亲们多来致谢,一拨一拨人不断,连县令府吏都来贺喜,刘先生应酬完毕,把乡亲们送走之后,又挂起牌子行医,特别是那些穷人,更是把刘先生当做亲人。转眼过了十来个月,刘先生接到京城来信,收拾好行李进京见驾。

到了京城,先在自己书房收拾住下。话说乾隆几个月不见刘先生,特别想念,连夜到刘先生住处与刘先生夜话。闲谈间,乾隆就问起了乡情,刘先生就把百姓乐业、乡亲感激的事说了一遍,乾隆十分高兴。刘御大夫

第二年三四月间,刘先生又回家省亲,走到扶沟地界,老远就先解手,生怕再遇到麻烦,走一段看看,没见树林,又走一段还是没见,心里就起了疑问,说是自己走错了路?一问路人,不错,那么这个曹家的坟地树林哪去了?路人说,那个恶霸遭报应了,去年救过乾隆皇帝的刘御大夫打这路过,在他家坟地拉泡屎,非叫人家吃了不可,那皇帝会愿他的意?官府就把他家抄了,族也灭了,树出了,坟地扒三尺,你看这个海子,就是他家的坟地和那片松柏林,这可是给俺除了一害,只是可惜了那些佃户了。无意间的一句话,给这一家带来了灭族之灾,这也太残酷了,刘御大夫听了之后什么话也没说,知道自己和乾隆算是绑在一起了,什么闲话也不能随便说了。

刘御大夫回家住了一段,又奉诏入京,这一次他想走水路,一是为了歇歇脚;二是为了看看沿河风光,就从刘集搭船,准备顺水到阜阳,由阜阳再搭船,沿运河到北京。雇的是一个小扑艄,约莫一丈多长,五尺来宽,单桅,管船的是位李姓的五十来岁的人,很是和善,一路二人拉家常,谈风情,很是合得来。这天顺风,贪赶路,多走了几十里,结果误了靠岸,而赶到阜阳时已是掌灯设卡封河的时间。原来阜阳在乾隆年间是个大埠口,为了防匪防盗,路口水路设卡封河。所谓封河就是在水面上设上锁链长绳,拉住船不让过。而住在埠外又怕匪盗,过不了卡子封口就进不了埠口,不安全,叫卡又叫不开,船老板后悔的不行。刘大夫就说,不用怕,咱闯闯卡子。老板害怕,说,闯了卡子我的船就要扣了,人要坐监。刘大夫说你只管闯,扣了船我包你船,押了禁我陪你,就从包袱里拿出银票叫老板看。老板想了想,也只有凭运气了。就挂满帆,猛撑几篙,风顺船猛,一下就冲断了缆绳。船进埠口,找桩下锚。老板检查了下船,虽是不漏,却烂了几块板,篷也扯破了,就抱怨自己不该只顾听刘先生讲事,忘了靠岸停埠,结果弄得船也破了,弄不好,还要罚钱吃官司。

这时就听岸上水上人喊叫一片:就是这条船闯卡,抓住他。船老板吓得直哆嗦,刘大夫安慰说,老哥,甭怕,有我哩。有你,有你,把你也抓起来了咋办呢?刘大夫笑着说,抓什么呀,你等着吧。说着刘大夫打开包袱,拿出乾隆赐封的小灯笼来,叫老板打着火点着,挂到桅杆上,船老板心说,你是怕人找不着你把你抓走的慢呀。小灯笼挂出不到一个时辰,只听城内炮声连天,原来,灯笼一挂,巡河的吏卒看“朕临”二字,知道有事,就急忙回水陆督办府汇报。这个朕字有讲究,自秦以来,只有皇帝能称朕,是个代替,也就是皇帝说的“我”,而其他人则无权称,一说“朕临”就等于说“我皇帝来了”,那还得了?阖城官吏哪敢不迎接,慢了就不行。督办知道这是皇帝的救命恩人刘御大夫来了,扶沟事件,他一句话,灭掉一百多口,谁还敢怠慢。急忙通知督办、州府县各府官员,上百人齐集埠口迎接刘御大夫,督办亲自到船前跪接,其他官员都在岸上跪着,不敢抬头。刘御大夫笑哈哈地拉着船老板,走吧,今儿不住船了,咱住衙门去。这时的船老板傻了,原来你就是刘御大夫,你咋不早说呀,一路怠慢了。刘御大夫拉着船老板的手,老哥,你不要这样,你我是老乡,咱是哥们、兄弟,走,上岸。

到了督办衙门,应酬已毕,刘大夫告诉船老板,你的船坏了,让他们赔新的,你要多大的,只管说,咋大咋要,不用怕。住了三天,第四天要走,刘御大夫和督办说,我坐的船撞坏了,给修一修。督办当即说,修什么,弄条新的。刘大夫就问船老板要多大的,船老板沉吟半天,可着肚子长个胆,憋出一句“我要个八丈八的大船”。这一句可把督办给说愣了,心说哪有恁大的船哪?可又不敢说不办,就问刘大夫“行吗?”“就给他弄条八丈八的船。”这一句话算是定了盘,督办急忙吩咐手下去办。造船匠还真着了急,没有恁高的树,哪能造恁大的船?用树接,船不结实,漏了坏了还是交不掉差,就想办法造成两截,接在一起,一月后造成,从此,河上出现了对搭划子。这种船,解放后是内河水上运输的主要工具,它不仅解决了漕运,还解决了更多的运输问题,这是刘御大夫为水上运输解决的一大难题。

刘大夫乘船,很快来到北京,向乾隆汇报了水路见闻。据说,刘御大夫在世期间,一直和乾隆保持着密切交往,去世后,乾隆亲自撰文刻碑。如今,,刘大寨有刘御大夫墓地墓碑,后世人丁兴旺,刘御大夫的故事也一直在沈丘流传。

附注:1.刘御大夫踏龙扶凤的事,正史并无记载,推测乾隆觉得自己被人踩踏并非光彩之事,或许有意隐瞒,估计《乾隆起居注》应有记载,但此事属实。电视剧《神医喜来乐》中的喜来乐的原型就有可能是刘御大夫,特别是在慈禧太后面前和太医院王太医比拼民间土验方一场戏,分明就是刘御大夫征集民间土验方的故事。
2.《沈丘县志》记载:沈丘人刘璐治好病危康熙,享誉全国。民间流传踏龙扶凤的刘御大夫治愈的是患结病的乾隆皇帝。
刘璐(1642-1728),字石渠,号雪水。河南沈丘人,清代名医。59岁时赴京应试,受荐为康熙治病奏效,声闻海内,雍正即位,晋封为文林郎,世袭官位。

相关阅读

踏龙扶凤刘御大夫:www.niuhuihui.com/?post=106

关于《沈丘县志》刘璐记载:www.niuhuihui.com/?post=107

刘氏家谱寻根相关内容:www.niuhuihui.com/?post=103